-
>
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系 :五四時期中國史壇的學術論辯(精 歷史卷)
-
>
20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系 :關于歷史學理論的學術(精 歷史卷)
-
>
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:回應新清史
-
>
(精)三國志(全六冊)
-
>
清代名人奏折書系:年羹堯
-
>
(精)甲骨文·普法戰爭:1870-1871年德國對法國的征服
-
>
(精)甲骨文·肇造區夏:宋代中國與東亞國際秩序的建立
維京時代:從狂戰士到海上貿易的開拓者
¥45.5¥65.0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、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
¥66.3¥78.0他鄉暖陽-美國大遷移史
¥58.8¥98.0萬鏡樓-歷史的紀實及其虛構
¥41.3¥59.0海洋上的美國霸權
¥96.0¥128.0宋氏家族:一場歷史的“華麗悲劇”
¥57.2¥88.0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版權信息
- ISBN:9787508683751
- 條形碼:9787508683751 ; 978-7-5086-8375-1
- 裝幀:簡裝本
- 版次:1
- 冊數:暫無
- 重量:暫無
- 印刷次數:1
- 所屬分類:>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本書特色
16世紀后,歐洲列強倚仗航海大發現,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科技,在世界各地擴張。20世紀初,歐洲殖民的觸手遍及全球各處,1914年,全球84.4%的土地都在歐洲人的統治之下。龐大如莫臥兒帝國,廣袤如非洲,都未能逃脫被殖民的命運,殖民勢力間的爭奪和英國的援助也沒能讓奧斯曼帝國保住領土。
在歐洲殖民的狂風暴雨中,中國卻仍然屹立,保有了基本的獨立。如果經濟體量和列強爭奪都不能讓一國免遭殖民,那么,是什么讓中國在19世紀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發展道路?在哈爾西看來,是那個灰暗時代中人們對治國之道的探尋,是中國面對威脅時求富求強、捍衛主權的創造力。
哈爾西從財政、貿易、海關、通信、航運等相關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,在1850—1949年間,中國經過有意模仿和不斷嘗試,逐漸轉型為軍事財政國家,那是財富、官僚體制和槍炮的嶄新結合。官員們增加稅收,擴大政府規模,建立起能夠舉全國之力的官僚體系,用西方的軍事技術裝備起新型軍隊,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秩序中捍衛主權。這些探尋僅讓中國在那個屈辱的世紀里保有了低限度的獨立,卻為后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筆。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內容簡介
1.海外漢學新銳的近代史新說,以全球視角探尋中國歷史演進的深層脈絡
身為新一代海外漢學家,哈爾西承繼費正清、孔飛力、彭慕蘭開啟的學術傳統,在全球脈絡下向近代尋找現代國家的起源。近代中國受盡屈辱,但放眼當時的世界,全球八成土地落入歐洲列強之手,只有六個非西方國家尚能獨立,中國竟是其中之一。為何當時積弱的中國竟能保有基本主權?哈爾西用國家能力建構連綴起晚清以降的中國歷史,點出歷史演進的深層邏輯——主權意識主導下的富強追求。以此為線索,近現代中國創造與轉化將呈現出不同的面向。
2.暗夜里的現代化大戲,求富求強的世紀轉型,中華大地上建立軍事財政國家的百年歷程。
從1850年到1949年,中國面對大變局,改革屢屢失敗。然而,哈爾西發現,海關、稅收、官僚制度、槍炮、交通、通信的改革,并非零散、徒勞的現代化努力,而是在新的治國原則的指導下,建構現代國家的世紀轉型。19世紀50年代,本不知主權為何物的老大帝國迫于列強壓力,探尋新的治國之道,此后一百年間,主權概念逐漸清晰,軍事財政國家漸漸成形。追求富強以衛主權這種借鑒自歐洲的經世思想,連同在危機與變革中形成的國家治理方法,讓近代中國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,可以舉全國之力裝備軍隊,存留一線生機。財富、槍炮、官僚體制的嶄新結合雖不足以救近代中國于危亡,卻為現代中國的崛起埋下了伏筆。
3. 尋訪富國、強兵、捍衛主權的思想源頭,理解中國國家能力。
對富強的渴求,源于列強環伺、危機四伏的年代;靠槍炮、財富捍衛主權的治國之道,成為中國國家能力源頭之一。時至今日,中國早已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,在新的國際秩序中,追求富強的腳步將向何處去,歷史或能有所啟示。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目錄
引 言 世界歷史語境下的國家建構與帝國
**章 歐洲列強的全球征服
第二章 對外貿易
第三章 財 富
第四章 官僚體制
第五章 槍 炮
第六章 交通運輸
第七章 通 信
結 語 中國的國家建構(1850—1949)
注 釋
參考書目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相關資料
★《追尋富強》這一杰作從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系。人們通常認為面對西方列強,當時的中國只能消極地做出回應,但哈爾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內的新材料,指出這一觀點其實相當片面。他認為,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都對國際局勢有深刻的了解,正因如此,他們發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,積極應對新的局面。
——入江昭
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榮休教授
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》作者
★哈爾西在這本書里做了個大膽的論斷:19世紀時,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相提并論的軍事-財政國家。近年來,許多美國學者都把中國放在歐洲對亞洲、非洲殖民的脈絡中考察,但近代中國并未完全淪為殖民地,哈爾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義,對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釋。
——王國斌
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系杰出教授
《轉變的中國: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》作者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 作者簡介
斯蒂芬•哈爾西(Stephen R. Halsey)
美國邁阿密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,芝加哥大學博士,曾留學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。他的學術專長是中國近代史,也研究環境史、經濟史、比較殖民主義和全球史。
哈爾西的研究注重近現代史與當下的連續性?!蹲穼じ粡姟坊氐街袊F代國家建構之初,從時人對治國之道的探求中,尋找當代中國大國地位的伏筆;他正在寫作的新書《失去的和諧?環境治理與的傳統中國的遺產》則研究晚清到民國的環境政策和實踐,探索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源。
-
東方歷史學人(第13輯)
¥11.4¥38 -
職貢圖-古代中國人眼中的域外世界
¥14.4¥45 -
約翰王:背叛、暴政與《大憲章》之路
¥34.8¥52 -
兩個人的江湖-大人物的黨與仇
¥25.9¥39.8 -
追尋富強: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—1949
¥45.6¥68 -
干掉太陽旗-二戰時美國如何征服日本
¥24.5¥48